“医生,我是不是不该吃猪油?我做菜都习惯用它。”这句话出现在一次常规体检后,问话的人显然对“猪油有害”这事一直心存疑虑。
很长一段时间里,猪油在公共讨论中被标签化为“不健康”,似乎谁还吃猪油,就意味着对身体不负责任。但现在情况有了微妙的变化。
一些新的研究在悄悄纠正这类想法。食用猪油,不一定有害,适量使用反而可能对身体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。

对猪油的误解大部分来自社会上的营养观。当时主流观点是:动物脂肪含饱和脂肪酸高,容易升高胆固醇,进而诱发心血管疾病。
这种理论简单直接,迅速占领了公众的认知。可后来的研究发现,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。
食物中的饱和脂肪酸并不总是坏事,而且不同类型的脂肪在体内的代谢路径差异巨大,不能一概而论。
高温炒菜是中餐的基本工艺,这一点改变不了。不同油在高温下的稳定性是关键。

猪油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容低估。饱和脂肪酸比例高,使得它在高温下不容易氧化,也就不容易产生有害的氧化物质。
植物油虽然看上去“更轻”,但不稳定,一旦高温反复使用,氧化反应快,反而更容易产生对身体有害的自由基。
而氧化的脂质,是慢性病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。很多人用植物油炒菜,油烟大不说,炒出来的味道也变,身体长期暴露在这种环境中并不安全。
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是骨骼健康。这个话题通常不会和油脂联系起来,但实际上有联系。

脂溶性维生素比如维生素D的吸收是离不开脂肪的,而猪油这类动物脂肪本身也含有一定量的脂溶性维生素,尤其是维生素D。
长期摄入过低脂肪,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,会影响钙的吸收与骨代谢平衡。
很多人骨质疏松,并不是钙不够吃,而是脂肪太少,吸收不良造成的。太多人为了所谓“低脂健康”,硬生生把身体搞虚了。
讲到免疫力,也绕不开脂肪。猪油中的某些脂肪酸,比如硬脂酸和棕榈酸,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免疫细胞的功能发挥离不开稳定的膜结构,缺脂的饮食会直接削弱免疫应答反应。
有些人一到换季就感冒,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脂类营养摄入长期不足,细胞修复能力变差。还有些人动不动出现口腔溃疡、皮肤干裂、伤口难愈合,本质上是身体缺乏基本的脂类原料。
能量问题更直观一点。脂肪是高能量密度的物质,单位重量能提供的能量比碳水高得多。
对一些体力劳动者,或是恢复期病人,适当摄入猪油能更快补充体力。

猪油不像一些植物油那样难消化,加热时也不容易变质,入口之后消化率高,对胃肠道的刺激小。在某些特殊人群中,比如老年人和术后恢复期的人,反而更合适。
很多人一听猪油含有胆固醇就不敢碰,这个逻辑已经过时了。人体内大部分胆固醇是自己合成的,食物中的胆固醇只占很小一部分,且调节机制复杂。
过度限制胆固醇的摄入,反而影响激素合成、维生素D生成和神经系统功能。
更有意思的是,一些研究开始注意到猪油中含有微量的天然胆固醇调节物质,可能参与自身代谢的负反馈调节,这一块虽然研究还不够深入,但也不是空穴来风。

心血管健康是个绕不开的话题。猪油一直被认定为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来源,但也正是这类标签化思维,让人们忽略了“加工方式”才是决定健康风险的关键因素。
猪油如果储存得当、不过度加热、不反复使用,它的饱和脂肪酸结构相对稳定,在体内不易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。
真正对心血管有害的,是那些加工过度、反复加热、含反式脂肪的油。市面上一些快餐油炸食品用的工业起酥油,才是心血管风险的元凶。
猪油如果来源清洁,适量使用,比部分人工植物油要安全得多。

食品营养价值不能看单一指标。猪油中不仅有脂肪酸,还有少量维生素E、辅酶Q10和卵磷脂。这些成分对心脑血管、肝脏代谢、神经系统都有协同保护作用。
在饮食模式日趋单一的今天,适当引入一些传统食材,反而有可能补全营养结构上的缺口。
但猪油不是灵丹妙药。大剂量摄入当然不推荐,过量还是会带来代谢负担。但问题不是出在猪油身上,而是“量”的控制。
把猪油妖魔化,不仅没有科学依据,也让很多人放弃了一个可能更适合自己体质的选择。

尤其是在中餐烹饪环境下,想找到一个替代品,不容易。猪油独有的热稳定性、香气和结构稳定性,在某些菜系中几乎无法取代。味道之外,它带来的营养保障也被忽略太久了。
饮食问题归根结底不是选对某样食材就能健康,而是要把整个饮食系统的结构考虑进去。
低脂肪不等于高质量,天然不等于健康。人对食物的理解,很多时候是跟着社会话题走,而不是跟着身体的反应来。
把猪油重新摆上餐桌,不是要回到旧时代,而是重新思考对食物的偏见。食材本身从来不是敌人,观念的偏差才是风险的起点。

到底谁能真正判断什么油更健康?不该是跟风的媒体,也不该是靠流量驱动的短视频。应该是对饮食多样性有长期经验的人,是把食材作为日常而不是符号来对待的人。
真正健康的饮食,不是完全远离某类成分,而是理解它们如何在适当的位置发挥作用。
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若身体不适,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
关于适量吃猪油的好处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!

参考资料
[1]杜光.合理饮食对健康的促进作用[J].食品安全导刊,2025,(04)

声明: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,为原创内容,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“艺术加工”,无任何虚构对话,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,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