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明: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,为原创内容,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“艺术加工”,无任何虚构对话,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,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“你听说了吗?咱们邻居王姐,喝了点雄黄酒进医院了。”在医院挂号窗口前,一个五十多岁的退休职工对身边人低声说着。

他穿着干净的衬衫,脸上挂着担忧,显然不只是随口一问。
他盯着手机屏幕上跳出来的新闻标题,心里已经开始犯嘀咕:端午节到底还能不能喝雄黄酒?以前老一辈不是年年都喝么?怎么现在一喝就出问题了?那这酒到底哪里出了错?
端午这天,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喝雄黄酒的习俗,尤其在南方城市。
一小杯黄黄的酒,寓意辟邪驱毒,也算是节日氛围的一部分。
但是,现在许多身体出了状况的人,并不是因为这杯酒本身,而是因为喝酒的方式不对。
酒精本身不是毒药,但它碰上不合适的体质、不合适的剂量、不合适的时间,问题就来了。

很多人以为“量少无害”,但实际上,人体处理酒精的能力,并不是完全靠感觉来的。
对酒精的耐受力差异,有一部分来自基因。亚洲人群中,约有30%-50%的人缺少乙醛脱氢酶2(ALDH2)这种酶的活性。
这种酶负责把乙醛转化为无害的乙酸。
如果这个酶活性低,乙醛在体内积累,就容易导致心跳加快、脸红、头痛,甚至诱发心脑血管问题。
日本、韩国、中国南方等地区,这种酶活性低的人群比例偏高。
也就是说,在节日期间喝上一口酒,对一些人来说,可能就已经越过了安全线。

更麻烦的是,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种酶。
他们靠感觉判断:“我以前也喝过,不咋地啊。”但这个“以前”也许是十年前。
肝功能、肠胃黏膜、血管弹性都会随着年龄退化。一个人在40岁时能喝两杯,到了55岁可能一口就顶不住了。
这不是心理作用,是身体处理酒精的方式变了。
雄黄酒里含有的并不只是酒精。传统雄黄酒是把雄黄(一种含有砷的矿物)泡在黄酒中制成的。
在现代医学看来,雄黄属于有毒物质,主要成分是硫化砷。

哪怕只是微量摄入,长期积累也可能对肝肾造成负担。
而且不同批次的民间自制雄黄酒,砷含量极不稳定,一旦浓度超标,短时间内就可能引发中毒反应。
有人会说:“那我不喝雄黄酒,只喝普通酒,行了吧?”事情没这么简单。
酒精作为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,对多个系统都有影响。
光是酒精对胃的伤害,就足够严重。
中国的一项针对6521名成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经常饮酒者中,患慢性胃炎和胃食管反流病的人群比例比非饮酒者高出28.3%。

这种差异在饭后立即饮酒的人群中更加明显。但更令人惊讶的是,饮酒对免疫系统的削弱。
过去人们以为喝点酒能“活血化瘀”,其实完全是误解。
2021年发表于《Frontiers in Immunology》的研究指出,酒精在体内代谢过程中,会抑制T细胞的激活效率。
这种抑制作用持续时间长达72小时,也就是说,即便只喝了一次,三天之内免疫反应都可能不如平时。
尤其是在病毒感染高发期,酒精是会实打实地拖慢身体自愈能力的。
更深一层的隐患是酒精和药物的相互作用。大多数人不会把节日小酌和用药联系在一起,但这是医学上极常见的交互风险。

比如,有些人节日聚餐时喝了酒,回家继续服用降压药或镇静剂,结果导致血压骤降、意识模糊,甚至呼吸抑制。
酒精可以增强苯二氮卓类药物(如地西泮、劳拉西泮)的中枢抑制作用,轻则反应迟钝,重则呼吸骤停。
而在肝脏代谢方面,酒精和常用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、阿莫西林也有冲突。
它们共同占用肝脏的代谢通路,会加重肝细胞负担。
国家药监局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,因酒精和药物联合作用导致肝功能损伤的报告,在近五年中增长了17.6%。
这不是极端个例,而是广泛存在的风险。

另外,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是酒精对睡眠结构的破坏。
有人以为酒后容易犯困,就是睡得好。
但脑电图监测显示,酒精会减少深度睡眠阶段的时长,增加快速眼动期的频率。
长此以往,不仅睡眠质量下降,还容易引发白天头痛、注意力下降等问题。
酒精不但无法“助眠”,反而是破坏睡眠系统的隐形杀手。这里面还有一个常识性的误区——酒量可以“练”。
医学上从未证实酒精耐受性可以通过锻炼获得实质性提升。

所谓“越喝越能喝”的人,只是肝脏对酒精的处理效率暂时提高了,但这背后可能是肝细胞损伤的早期表现。
英国医学会的一份临床指南指出,长期饮酒人群中,有30%以上在5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肪肝改变,而这些人群初期并无明显症状。
从另一个角度看,饮酒行为还常常和社会心理状态相互作用。
研究发现,饮酒频率高的人群中,孤独感和焦虑感的评分显著高于低饮酒群体。
饮酒表面上是社交工具,但在某些环境下,它反而可能是情绪逃避的方式。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一到节日就觉得“非喝不可”。

这不是身体需要,而是社交压力的投影。
这里面还涉及一个更少被提及的因素:酒精对肠道菌群的影响。
2022年一项跨国研究通过对2147名成人粪便样本的测序发现,饮酒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显著。
益生菌数量减少,有害菌如艰难梭菌比例上升。
肠道屏障功能下降后,内毒素更容易穿透肠道进入血液,诱发慢性炎症反应。
慢性炎症被认为是糖尿病、心血管病乃至某些癌症的基础性诱因之一。

这个链条是许多人从未注意过的。
从口中的一口酒,最终变成了肝脏压力、肠道微生态紊乱、免疫系统受损、睡眠结构破坏、精神状态恶化的一系列连锁反应。
看起来只是小酌几杯,但它背后的健康负担可能长达数年。
既然说到这,有一个问题也就顺势浮现出来——酒精对人体微量元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?
这个问题一直被低估。酒精在体内代谢时,需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B群和锌元素。
特别是维生素B1和B6的缺失,会导致神经系统紊乱,出现记忆力下降、反应迟缓、手脚发麻等问题。

长期饮酒者中,有高达43%的个体被发现有维生素B1缺乏症状。
锌的流失则会影响伤口愈合、味觉功能、甚至精子活力。
一项在德国进行的对比研究发现,每天饮酒超过25克纯酒精的人群中,血清锌浓度平均下降15%,部分个体接近营养不良的下限。
而这些问题通常不会马上出现,而是以一种“慢性故障”的方式渗透进身体的各个系统中。
对此,您有什么看法?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!
参考资料
[1]方成.端午节切不可饮雄黄酒[J].农村百事通,1995,(04):58.

